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11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禺心斋中医现状科普漫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3 10:4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最近闲着没事,写了一篇小文,希望偶然路过此处的朋友能驻足,静下心来读读,以对于目前中国中医现状能有些客观的了解,消除一些被强加在中医身上的误解,毕竟中医已是中华文化最后一块纯洁之地,如果某一天中国的中医被彻底的收藏进了博物馆,中华文明也就名存实亡了。

      禺心斋中医现状科普漫谈

1.为什么起这名字
       谈起中医,现代许多人不承认她具有科学性,这其实是个错觉,是被误导的错觉。中华文化起源于古代天文学,起源于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总结,而且中国古人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直接从广义上描述了天地运行规律,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从诞生那天起,就包含有深邃的科学元素。但是这种描述语言,由于近代百年来中国屈辱的历史,造成了中华文化的严重断层,使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所说的是什么,无法理解古人。屈辱历史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又彻底地轰断了不少人的脊梁,甚至包括当时的一些精英知识分子,使他们彻底失去对于中华文化的尊敬并变得极度鄙视,把全部中华文化等同于落后愚昧而否认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科学性,甚至影响至今。
       关于中国的科学,不了解的可以参看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科学”一词是外来词,其“科学”英文单词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entia,原意为“知识、学问或智能”,在中国以前译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识就是科学,这已经体现出了中华文化起源的科学内涵。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把英文“science”一词翻译成“科学”,二十世纪初,中国一度掀起崇日风,就逐渐用“科学”的翻译取代了“格致”。
科学本就有广义性与狭义性两面,即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而当代一般中国人却仅认为微观世界就是全部的科学了,而且还错误地把“科技”当成了“科学”,用“科技”去解释“科学”!而真正的科学内涵应该包含全部已被证实和未被证实宇宙空间的客观存在,只是未被证实的学问普通人难以理解,比如“宇宙的产生”、“多维空间”、“平行宇宙”等等。而在中华文化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中医,中医的很多描述语言不同于现代语文,所以无法被人们读懂,再加上“人”这种生物实在是太复杂,现有的当代医学知识还远不能解释全部“人体现象”,那么怎么可能对等地去解释另一种文化描述?解释不清只能说是学问没到或方法不对,而不能因此去否认她本身所具有的科学内涵。

2.中医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国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其余的都灭亡了,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其中一条一定是中医天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中国历史上中医对于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衍以及中华文化的延续。
       可是,也有一些人拒不承认史实,有人计算古代中国人平均寿命仅30多岁,而西医传入中国后,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平均寿命已达到75岁,因此被引用来无限夸大西医的作用而贬低中医,睁眼否认确有疗效的汗牛充栋的中医医史医案记录和业已存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作用。我没看到那个数据的论文,不知道公式的逻辑是什么,但从两司马史书以及其他文史资料来看,认为那个数据存在致命的逻辑错误!二战之后世界已和平了70年了,用和平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和战乱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来对比逻辑合理吗?古代战争连连,每一场战争几乎都是彻底地屠杀。中国历史是断代史,三千年来朝代更替不断,每一次朝代更替都会让中国人大量地非正常死亡,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仅秦国就屠杀了200万人!战神人屠白起一次长平之战就集体坑杀四十万赵国青年,这需要多少百岁老人才能把平均寿命提高?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平均寿命的因素有很多种,战争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必须要除外,否则逻辑上就不成立。根据葛剑雄先生著《中国人口发展史》所引的“中国历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在大范围战争前后时期,中国人口数量都会剧烈地减少,如西汉平帝元始2年至东汉光武帝中元2年由5959万人减至2800万人;东汉桓帝永寿3年至魏蜀吴三国时期由5648万人减至767万,以至于曹操都说天下人口不足文景时一个郡,他还写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篇;隋炀帝大业5年至唐高祖武德年间由890万户减至200万户;唐玄宗天宝14年至唐代宗广德2年由5291万人减至1692万人;明嘉靖41年至清顺治12年由6365万人减至1403万人;清道光30年至清宣统3年由4.29亿人减至3.41亿人。在战争屠杀面前,任何医疗手段都是苍白无力的!然而就在这种历尽劫难甚至数次濒于灭种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仅存的古老文明国家而繁衍至今,还能否认中医的护驾之功吗?

3.何为中医
       我可以明确地说,中医和西医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都是各自民族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精华所在。中医和西医充分展现出了科学的一体两面——微观和宏观!西医从微观来求“术”,而传统中医以宏观即“道”来求“术”,中医与西医的争论根本就是无谓的纠缠。真理可以被允许从不同角度去阐述,人类在求“真理”的过程中,实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一种规则去探求。中医本就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但其理论特征具有很强地思辨性。
       中华文化强调“道”,那么什么是“道”?和老子同时代的尹喜在他的《关尹子·八筹》篇说:“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浑沦,所以为道。”管仲在《管子·心术上》中言:“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
对于中华文化所描述的“道”,绝不能像过去一样因为不知道古人确定指的是什么而一概斥为“迷信”,应该勇于承认这是古人对于客观世界观察思考后而做出的科学假说,是一种语言描述,也是一种思想和学问。若想去破解,可以尝试地先按照老子《道德经·十六章》所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方法去体悟。还没有弄明白中国先贤们说的是什么呢就去否定,这能是科学态度吗?
       一提到中医,很多人就想起整体观念,的确,这正是中医的立命之本,也是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最大的不同。中医是从宏观角度来解释人体,认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人体的每一部分以至于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都存在各种各样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器官的组合。中医的研究是一定要面对活着的人,而且三千年来始终直接在活着的人体上进行针灸、中药、按摩、心理治疗研究并把过程、结果和分析思考记录在案,那些说中医只是经验医学的人,纯粹中医盲。中医认为只有人活着,相互关系才存在,而人一旦死亡,相互关系也就消失,系统之间的能量传递也随之消亡,而此时对于中医也就没有了研究的意义,因为“人”已不是“人”,活人和死人是完全不同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子富教授曾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师才可以叫做‘医生’,西医师只能叫做‘医尸’,因为中医是建立在人还活着的时候总结出的理论之上的,而西医是建立在研究尸体的基础之上的。”这不乏有玩笑的成分,但也确实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西医为什么只重视单个脏器的功能而不承认中医所阐述的脏腑系统功能以及难以实测的相互关系,因为尸体上各脏腑是没有能量传递的,西医的研究观察也就不可能发现这种功能上的影响了,最突出的事件就是全世界花了几十年也没研究出经络到底是什么。
       现在只能客观的讲,在中医理论面前,当代的科技还是太落后了,远远不能解释中医所论述的人体现象!如果盲目地用当代现有科学理论强行否定,我也只能说这些人太没有科学精神了!因为作为科学家,首先需要承认已存在的现象,然后再去探究现象的本质,当不能以当代知识完美解释时,可以存疑,但决不可盲目否定,否则科学不会进步。从世界科学发展史来说,就是在不断地质疑本身而非直接否定现象才得到新知的。比如在十九世纪末,当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很多新发现的微观现象时,西方科学家们并没有固步自封目空一切,没有因为一时无法解释而盲目否定,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先承认客观存在,提出假说,最终于二十世纪初创立了量子力学理论,这才是一种真科学观!而现在很多盲目的西医拥趸却往往不以科学的态度却打着科学的旗号(也不担心给科学两字丢脸),不承认中医临床的有效性,狭隘而盲目否定业已存在的客观现实。如果临床上确确实实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什么一定要用现有的西方医学理论能解释清楚才承认呢?老百姓认可的是疗效,是实实在在能治好他们的痛楚!尤其是当现有的西方医学理论还没有能力揭示人的本质之前,更没有资格去横量一切。再说,天下真有绝对真理吗?真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理论吗?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肝胆外科学专家黄洁夫教授曾经推荐过一本德国人尤格·布莱克所著的《无效的医疗》,大家应该找来读一读,也就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思考现代医学理论的不足了,同时再读一读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的《中医沉思录》。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曼福瑞德·波克特先生说:“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
       中西医在临床治疗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记得我学生时代一位老师说,西医就如同“敌杀死”,始终是“杀杀杀”;而中医却一方面争取“御敌于国门之外”,一方面一定要“给邪以出路”,用句军事学上的成语解释就是“网开一面”。这就好比一个盗贼进了你家,西医的方式就是赶紧关闭门窗,然后在自己家里开打,直到把盗贼打死,至于你家怎么样了,那就不管了;而中医的方式却是先打开门窗,然后是把盗贼赶出家门,保障家的安全,至于盗贼的生死,那就不是中医所主要考虑的了,这就是针对外来因素致病的方法;如果是内因致病,那么中医不能仅仅考虑现有的临床症状,还必须要考虑造成这种临床症状的内生因素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内生因素,即是“除奸务尽”,再针对这种双重病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中医的终极目标很明确,就是尽量让人在活得舒服的情况下活得长一些!

4.中医的产生
       我对于中医是如何产生的,始终存在一种莫名的敬畏,因为从历史文献上来看,中医产生伊始,理论就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程度,其描述自然现象之准,不得不使人叹服。考古上也没有发现现代人所认知的那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客观规律,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巅峰,后世二千多年来没有任何著作能超越而因此被确定为中医师必读的四部经典。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如现在没什么人敢说他完全看得懂的《周易》,庄子有言“《易》以道阴阳”;再如《周礼·医师》曰:“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察天之五运,并时六气”。而对于中国古人制定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现在大家都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一年二十四节气,但在那个没有纸张、没有算盘,更谈不上望远镜的年代,就凭一对肉眼的观察,怎么推算的?而中医所言的“六气”就是将二十四节气按照气候特征划分为六大类,如大寒至惊蛰为厥阴风木、春分至立夏为少阴君火、小满至小暑为少阳相火、大暑至白露为太阴湿土、秋分至立冬为阳明燥金、小雪至小寒为太阳寒水,这是中医所特有地论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方式和语言,而人在其中必然受之影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对于针灸的研究从没间断,其投入人力物力不可胜数,但研究的结果呢?不仅无法找到经络、穴位的可见组织结构,也不得不承认其在人体上的现象与中国古人所描述地惊人的吻合!然而古人在没有资金、没有网络、没有各种先进的物理化学实验设备以及交通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的情况下,如何发现并准确地记录下来的呢?
       纯正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无神论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认为人产生于天地运行自然规律之中,和天地自然息息相关,不仅不存在上帝造人,就连小说中的各路神仙都是天地运行变化所生。来源于古代天文学的中医理论,有着极其深厚的科学内涵,只不过他们使用的是古人自己的语言而没有用现代西方人的语言进行描述而已!

5.中医为什么会势微
       这个话题是中医不可承受之痛!也是中医本不该背的锅所致!其原因是全方位的,并不是单纯中医本身能力的问题。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中医三千年的医史记录、汗牛充栋的中医医案都白纸黑字的在那里摆着呢,如果还有良知怎么能无故地否认呢?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被人为地承受了不该她承受的误解,被当作用来彻底否定中华文化的典型了。
       那是在中国人人皆知的近代百年屈辱历史时期,中国的大门被枪炮强行打开,中国人从自认为的天朝上国之民被瞬间打入地狱,让很多有良知的社会精英痛彻骨髓,如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他们想拯救这个民族,但突然发现本民族没有现成可用的东西让国家民族立刻翻身,爱之深则痛之切,所以自然而然地痛恨起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些人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固执和带有很强地偏见意识,认为只有彻底抛弃一切旧有的东西,民族才有希望。如鲁迅先生,其言辞之过激,以现代眼光看来实在是难以理解。鲁迅先生在《论语文改革》一文中,开篇就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先生能那么糊涂吗?中国有句古话——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绝不是正确地做法,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定会带来一种新的痛苦。而正是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一些过激地批判,客观地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断崖式衰微,以至于到现在,新世纪的00后们,且不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史子集”,有多少孩子能顺顺利利地读下来清朝中期的《红楼梦》?
       中医的思维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因此,不仅当初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们不遗余力地打击中医,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部分人,还借着国人普遍的中华文化基本知识欠缺的机会,诋毁中医。他们经常引用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么一句话大做文章,固然鲁迅先生因为他父亲的病的缘故极不信任中医,但是鲁迅先生之所以写《呐喊》,难道只是为了否定中医吗?这只是鲁迅先生为召唤国人崇尚西学的“春秋笔法”而已。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先生在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还曾这样说过:“曾有人著文,说鲁迅反对中药,更不相信中医,实际似乎并不如此。”另外从医学角度来说,鲁迅先生父亲的病就是现在所说的“肝硬化晚期”,而这个病即便对二十一世纪的西医学,仍旧是束手无策的吧?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去借此讽刺中医呢?按照俗话说“你行你上啊!”。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晚期的病人,如果同时应用中医药治疗,其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就是比接受纯西医治疗的病人生活质量高,这不正体现出了中医药的良性作用了吗?
       鲁迅先生不信任中医是事实,但不代表他的观点就是对的,相反从一些数据来看,对鲁迅先生本人来说恰恰是悲剧!人的寿命是有家族遗传因素的,鲁迅先生家族是有长寿基因的,他的母亲85岁、二弟周作人82岁(其死亡还存在其他因素)、三弟周建人96岁、其子周海婴先生81岁,而鲁迅先生本人——55岁!这能说明什么呢?崇尚西学的他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帮助。因此我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文章中反对中医,在生活中也身体力行地不接受中医,更多地是和孙中山先生不接受中医治疗、梁启超先生不追责协和医院误诊责任一样,为了宣扬他们眼中新的、科学的文化以拯救民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说:“诞生于古代中国的中医药学,其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化的关系同根同源,本为一体。”所以,中医为什么势微?根本不是中医医术本身的缘故,不是中医没有疗效,起初是因民族危亡被文化精英人为地排挤,再后来就是随着中国人不了解中华文化而被人为地误解。古人所讲“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而现代中国人根本看不懂古人用中文所写的文字是什么意思,怎么学呢?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盘西化,没有考虑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不知道学中华文化决不是背几篇诗词学几篇论语那么简单,诗词歌赋充其量只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中华文化的精髓一直要追溯到文化起源——即是古人所强调的天地人一体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宽广的眼界!药王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而要从文化角度看,可以说“不知易,不足以言中华传统文化”,而中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核心——道,有人说:“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文化即亡,则中国名存实亡!”这决非耸人听闻!

6.中医的理论基础
       正如前所述,中医是从“宏观”角度来探求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学问,按照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道”的体现,“气的一元论”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之基础。任应秋先生曾说:“宇宙自然万物都是连续的气和不连续形的统一。”现代简化字给人造成了误解,不仅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医所说的“气”,就连大部分中国人也无法理解什么叫做“气”。
       “气”在古人原始写法有两个,即“炁”和“氣”。
       前一个“炁”是指先天状态,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这个字是古人观察天地万物运动规律总结而得,属于会意字,其意义即为天地以一团混沌之气,经“灬”(音‘biāo’,烈火之意)之蒸动,分清泌浊,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万物自此而生,《关尹子·六匕篇》言“以一炁生万物”,所以这个“炁”也可以看作是现代人的宇宙产生假说——大爆炸说。
       后一个“氣”好理解些,看字形就可以知道从米而得,《说文解字》言“馈客刍米也”,即是古人所指的“后天水谷之气”,而中医书中所写的卫气、营气、宗气之类,都是来源于此但具有不同功能作用时的名称表述。
       因此“炁”以生人,而“氣”以养人,故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先生在《类经图翼·大宝论》中特别强调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传统中医认识世间万物,都是从一炁而来,一炁而划分阴阳,继之以动态变化,互相转化生成制约,如地绕日、月绕地、地日月又各自自转,而成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此即《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中华文化中所讲的阴阳,绝不是矛盾论的二分法,因此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明确提出了阴阳一体观。阴阳由“炁”而生,阴阳是否达到某种动态地平衡,也就成为中医学所认为的人是否适应了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当人表现出了阴阳不平衡的状态时,疾病也因此而生,故此,中医对于人本身疾病的治疗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调整人体阴阳,如《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前文曾说过,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医的源头,而五行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人对各种观测结果的特有的语言描述。现代人由于受到西方机械论的“四元素说”影响,也盲目且固执地认为中国古人所说的五行就是五种元素或者具体的东西,严重误解古人的思想。其实木火土金水来源于天文观察,是代表了天地间事物的五种运行属性以及在五种属性之间的转化,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之间即有相生关系,也有相克关系,每一行本身还各有阴阳属性之不同。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观,以地、日及五大行星运行规律对生命体质的影响配以五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时间医学理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单玉堂先生一生精研此道,以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针灸应用于临床,疗效斐然!曾仅用2个月治愈了中国书法协会老艺术家魏长青先生迁延三个月的右半身不遂,魏长青先生病愈后手书《水调歌头》以赠谢。只可惜由于中华文化继承的断层,使得这套理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太过深奥难解,临床能应用的人太少了。
所以说,中医理论即朴素又深邃,富含天地间一切事物的规律,否定阴阳五行,也就否定了中医观察人体应对自然变化客观反映的表现,那么中医临床时将无法据此客观表现来进行疾病属性的判断分析,那么自然无法立法处方用药,因此,“废医存药者说”可以休矣!

7.中医的病因学说
       从科学角度来说,如果要对某个学科发表评论,至少要认真读几本那个学科的理论著作,我在丁香园论坛读过一位自称为西医大夫的言辞,说中医根本就不知道人生病是怎么一回事,把因细菌、病毒引起的感冒都能胡说为是受风着凉引起的。该怎么评论这种人呢?科学素养缺失又盲目地排斥其他具有疗效的医学,我真为他临床能力堪忧。从民国到建国之初的几年,中医受排挤受误解到了极致,无数次无谓的论战,也无法满足老百姓对于疗效的要求,因此毛主席就采取让很多西医专家学习中医的办法,既为了百姓需求,也为了医学的发展,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你还没认识她怎么能反对她呢!正因为如此,后来的中国医学史出了很多位西医专业出身但却以中医为终身职业并且中医水平造诣极高的学者,事实胜于雄辩,中医理论要是胡说毫无用处,怎么能彻底地吸引那些学者继之以终身呢?
       中医是从宏观角度认识人体疾病的,认为人的病都是阴阳失去平衡所致,人生病不仅是本身所致,还和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认为致病有三因:一为外因,包含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二为内因,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三为不内不外,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等有悖常理之因。这其中风寒暑湿燥火是指不受人体控制但人又必然身处其中的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致病因素,当人体能够适应这些变化时不会发病,而人体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就必然发病。这些因素未使人发病时,被中医称为“六气”,若引起了发病,则被称为“六淫”,同样的东西针对不同的作用对象产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有了不同的称谓,这就是中医的动态因素致病观。这点对于部分西医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以冷热对比举例来说,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从极冷的环境突然进入很暖和的房间,适应力差的人极容易感冒,这种情况在中国北方冬天非常常见,如果单纯以微观的细菌、病毒致病因素观很难完美解释这一发病现象,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病,也不完全是根据人的身体强弱来区分发病与不发病的。
       中医的病因观与现代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之处,包含了环境、情绪、人际关系等等全方位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人的阴阳失调而疾病丛生。现代医学的病因基本上是指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而看不见找不到的呢?有科学素养的人会踏踏实实的搞研究,没有科学素养的人则极力否认!比如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现代医学只是生物医学模式,很多人极力否认贬低中医学的七情致病说,直到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之后,现代医学才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过即便如此,因为科学态度问题,说现在中国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过分,在美国心理医生的地位和收入是最高的,中国却没有真正的心理医生和职业序列,更谈不上收入和地位了。因此中国的西医至今也仅仅是半个西医,从理念上还处于西方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然而远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特别强调心身疾病,因此还列为三大致病原因之一,仅在中医古籍《儒门事亲》中就记录下了一百多个用情志疗法治疗的病案,让人拍案叫绝!对比起来,现代中国医疗界眼界太小,跟不上西方,所以在传统中医圈还有一种说法,拯救中医还得靠西方人,这是多悲哀的一种想法!

8.中医的疾病观
       作为一个传统中医业者,很多时候对于患者的提问“大夫我这是得的什么病?”很是头疼。没有一系列的化验、检查是不能够得出目前老百姓自认为能听懂的“病”的结论,而这些化验检查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给坚持用中医理论、中医思维指导临床的大夫以帮助,因为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其实是两回事,中医是在治病的人,而西医只是治人的病。
       中医“病”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有些可以近似地转换为西医的病名,然而更多地也就是某一症候或症候群,是不能与西医严格的病名命名法划等号的,其原因就在于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同于西医。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失衡造成人体疾病,而病的名称不能准确地表达阴阳气血的失衡状态,更不能因此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所以即便已经有了西医准确的病名,中医仍旧要在这“病名”之内,根据症状辨出“证”来才能用药,否则仅依据“病名”开药,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大夫,因为其“法无所依,方无所据”,中医之“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才是中医临床的手段,才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方法。比如说高血压病,西医仅看病名就可以开出相对正确的药物来治疗,而中医仅看这个病名则无多大指导意义,必须分清属于何“证”,分出“虚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生风、心肾不交等等,若不依此用药,轻则无效,重则误人!而且传统中医认为高血压是某种不良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表现于外的症,所以中医治疗不仅仅以降压为目的,还要针对高血压的“因”来治疗以改变人的体质,虽然慢点,但效果更持久,更有可能接近治愈而不用终身服药。中医的疗效也更多地针对病人的症状是否减轻、“证”是否改变、生活质量是否提高来说,而并不是完全看化验指标,再说临床上有多少病人各项指标都正常但却苦痛缠身啊!因此有人笑谈曰:“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而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
       在中医理论的疾病观下,那些著名的国医大师,哪一个不是内外妇儿兼擅而临床疗效显著?相对于西医,且不存在大内科大夫之说,更别说内外妇儿兼擅了,因为到目前西医已经有7000多种疾病名称了,人再神也不可能从微观角度清楚明白地掌握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但从宏观角度就无此困难。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极端的个体化,治疗上却是寻找数据上的普适性;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从宏观角度而来,治疗上却是极为强调个体特殊性。在疾病的认识治疗上,西医有西医的优势,那就是单发的具有很强独立因素的发病,西医很明确,但是对于多发复杂因素,西医往往力不从心,若是未知因素更是无从下手;而中医正好相反,虽然对于单发因素治病的疗效并不一定比西医慢,但接受程度和服药方便性、快捷性却大大不如。而对于多发复杂因素甚至是未知因素致病,中医在西医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就可以拟定完整的治疗方案开展治疗了!西医的理论造就了西医的病名,中医的理论产生了中医的“证”,一个从微观来分析,一个从宏观来分析,本无对错之分,也就无所谓去争论上下了,只要能治好病人,以疗效为尺度,才是最紧要的!

9.中医的诊法与治则
       《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中医理论若从应用来讲,只要你能从纷繁复杂的体征中准确地判断出“阴阳虚实”四个字,以阴阳为纲,以虚实为法度,就基本上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了。然而这看似简单,却并不好掌握,因为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开放的、宏观的、灵活的思维意识作为前提,否则极易陷入困境。
       中医讲“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一定会在外部有所表现,这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依据,但是如何能准确地发现并抓住有时是稍纵即逝的外在表现,是很体现一个中医的水平的。人人都知道中医大夫的基本功是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为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但是越简单的东西又是掌握起来却更困难,这需要一些悟性,也就是领悟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临症指南医案》说“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类证治裁》也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总和,法依病机而立,方依法而出,大夫的高明与否,就在于能否快速并准确地抓住引起患者不适的最主要因素以及背后的病机,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可至,也不是书本可教,确实是需要临床上的传承才可领悟,这也是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最大的不同,国医大师李今庸先生曾感慨“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单纯用西医教育的方法培养不出好中医的。
       真正负责的中医都不会是浮躁的,临诊时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获得对该病的初步印象,再继之以诊脉才作最后地判断,正如《脉学辑要》而言:“已有此证,当诊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为之处措。”若不如此,恐怕必定会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所说的错误:“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理论就已达到极高的境界,但是中医又从来都是包容并蓄的,一切以疗效为据,客观事物只要存在于宇宙中就必然有其合理性,所谓纯中医,并不是拒绝现代科技的诊查手段,这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医四诊的延伸,而且中医西医对人体功能的描述,本就如前文所述,是科学的一体两面,那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当然可以拿来一用了!只是用的方法和结果的使用应该和西医不同,中医切不可机械的生搬硬套而应时刻以辨证地眼光来看待!以胃镜检查为例,北京中医药大学田德禄教授曾说过:“胃镜下对病灶的直视实为中医望诊之延伸,且更能直观、客观地反映出其全貌,对其以中医理论加以分析,不仅促进对胃病本质的认识,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意义”。
       很多人认为中医仅仅是经验医学,对待同一个病人十个大夫能开出十种不同的处方,没有规范、没有标准可言,但试想一下一个学科如果没有标准和规范却能流传三千年以上,而且还是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文明古国,这会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不是中医没有规范,不是中医没有标准,中医的规范和标准从《黄帝内经》起就是一以贯之的基础理论,是望闻问切的技术手段,“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已经重复了三千多年而有效。中医的规范标准和同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围棋一样,极简单但必须具有灵活不僵化的思维意识,在现代还要有敢于直面西医理论所困缚的勇气,才能够被掌握而应用于临床。患者的病从不按课本得,而且在病程中也是动态变化的,受环境,情绪,饮食以及时间等影响,因此中医才会根据活生生的人确定思辨法与动态用药标准,传统中医更不会一方到底,千人一面,而是有是证、用是药,也即是王绵之教授所讲的“治疗有法则,处方无规律”,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中医能做到头痛医脚且愈疾不正是理论的优势吗?难道必须头痛医头?可悲的是这么先进的理论方法,却被中国一些固执的机械论思维的人嘲笑。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曼福瑞德·波克特先生曾建议说:“中国应该制定中医药学的标准,当然不是以西医学方法来评判的标准,并使它逐步成为国际遵循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消除国际市场上那种传统中药按植物药物,或者西药标准划定的混乱局面。中医中药有自己的标准,用别人的标准就不是中医中药了。”

10.中医的方药
       西医西药被现代人认可的一大原因就在于西药的明确性,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清二楚,副作用写得明明白白。而中药呢?几乎都是“副作用不明”!然而这应该是去诟病中医中药还是应该看到现代科技太落后而无法揭示其原理呢?我觉得正确的应该是后者,因为中医中药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现代科技需加倍努力地去探究,而不是盲目地否认。西药基本上都是实验室化学合成的单一药物或从植物、动物中提炼的单一成分,而每一味中药成分的复杂却是让化学家都极为头疼的难题,更别说中医基本都是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群煎剂,因为从科学角度上来讲,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其中的化学、物理变化恐怕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能探究清楚的,更别说这些极为复杂的化学成分在更为复杂的人体那样的“化学炉”中会怎样了。
       之所以造成人们对于中药成分不明的担心,很大原因就是我们现在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全西方式的实证教育,已经无法理解古人是如何发现这么多中药的医疗作用的,并且由于普遍的文化不自信蒙蔽了双眼而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医案记录,被机械地唯成分论迷惑而忘记了疗效才是评价标准,我认为中药的治疗作用只有在将来化学有一个理论突破才可能被揭示!就以生石膏为例,生石膏是中药里最重要、最常用的清热药,比如医圣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应用于热邪郁肺不宣效果奇佳,但是学过化学的都知道,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和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及微量的铁、镁等成分,而且生石膏不溶于水,可是麻杏石甘汤离了生石膏就没有了清肺热的作用,这是目前的化学理论是根本解释不通的!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贾海忠主任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位搞药物化学的老师看到另一位老师做的一个处方治疗某一个病效果挺好,于是他拿过来就把处方里药的成分一个一个分析出来,再把他已经认识到的所谓的有效成分合在一起,再去做实验,居然无效!贾海忠主任认为他们犯了唯成分论的错误,而且还把成分与作用一对一的对应,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的。建国初期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有一名方“气管炎咳嗽痰喘方”,临床应用效果奇佳,于是老先生就把这个方子捐献给了国家,后来出了中成药,但是临床使用中却发现效果远不如施今墨老先生开出的汤剂,原方原药,只是剂型不一样,结果疗效大异,这不是也同样说明了以目前的认知水平唯成分论是揭示不了中药的作用的吗!随着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提高,的确可以看到更加微小的物质,但是,是不是显微镜倍数提高的同时视野也变小了呢?
       所以要想在现阶段真正认识中药,必须了解中国古人是怎么认识中药的作用的。古代先贤也和阐述中医理论一样是从宏观角度来观察动植物药物的天然偏性,用特有的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来形容药物所具有的属性,然后用这种属性纠正阴阳失调引起的人之疾病,使人恢复阴阳平衡。《周礼·天官·医师》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中医所说的毒药和现代人所说的毒药是两种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言:“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王冰注曰:“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然辟邪安正,惟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毒”字也可以概指药物的偏性。
       离开了药和人的关系去单说药的毒副作用,从中医角度毫无意义,中医绝对强调因人施治,辨证求因,辨证对了,砒霜都能治病,辨证错了,人参照样杀人,这种情况下,怎么去谈中药的毒副作用?有人提倡废医存药,其实废医就必然废药,离开了中医理论的中药就不是中药了,那就是西药了。无根据的乱用中药,那不是治病的“药”,而成了致病的“邪”!最近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委员经过调研指出:“七成中成药由西医开出,四成开错,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多么触目惊心,这种错误能让中医中药背锅吗?这正说明了中药是离不开中医理论指导的。由于药源性疾病的增多,西方国家对于药源性疾病越来越重视,这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现代医学一切以耗子实验做为基础依据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耗子和人有多大程度的共通性?古人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中医没有僵死的套路,追求辨证论治完全以病人临证指征为标准,有是证用是药,最高境界是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谨守病机、灵活辨治。这看似毫无规矩,但这却正是中医最高明而严格的准绳,非此则只能落入机械论,让耗子来决定人的用药。医生应该给人以信心,帮人找回健康的钥匙,而不是向病人宣传疾病的恐惧和对药物的终生依赖!真的希望那些不懂中医理论、不懂中医辨证的老百姓和部分临床医生,不要再乱用中药了,那不仅是给中医中药抹黑,也是在害人害己给自己损阴德。

11.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为什么会下降?
       这个话题和前文“中医为什么会势微”息息相关,文化的不自信再加上全盘西化的基础教育,这在前文已述不赘。而中医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曾说:“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国医大师焦树德教授也说:“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今年1月刚刚故去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我们是一代‘完人’,完蛋的完。”在有些中医药大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规规矩矩学习中医,中医死掉;认认真真拜师学艺,自己死掉”。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目前最时髦地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夜郎自大地不相信三千年来的中医实践,唱着高调开展中医研究而实为研究中医、改造中医,失去了中医理论根基的“现代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怎么会有生命力?
       中医疗效的下降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坚持传统中医理论的人少了,受西医思维方式的人干扰了中医临床处方,中医师往往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一见到炎症,马上就想到清热解毒;一说是心梗,就提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碰到高血压,只会平肝熄风;一遇糖尿病,就是养阴清热……机械化的辨“症”论治,渐渐失去的正是中医的精华;
       二是受商业因素影响药材质量下降,急功近利,并且受现代药理学影响,一切以成份论,临床用药不精细不分部位,以当归为例,传统中医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分为归头、归身、归尾,而现在全部混在一起。药不道地、法不精当,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三是人们传统文化缺失,对于中医不了解不相信,有病一定先看西医,只有在西医治疗不理想时才会想起中医,西药干扰中药进而影响疗效。西医的诊断用药有时也会干扰中医的诊断,比如说吃了降压药后脉象可能会变得细弱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脉象又有可能浮大。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在他的《脉学心悟》中记述会诊一位格林巴综合征患者,当时呼吸已停,心跳尚在,因用激素、兴奋剂、加压输氧、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呈现脉洪大、面赤、舌红而干,据此诊为阳明热盛,予人参白虎汤,十日后病人死亡,之后回想其面赤脉洪当为西药的影响,按中医更应该使用参附益气回阳之法或许病人还有救,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四是服药技巧丢掉的太多了,甚至远不如西医了,现在中药都是一天一剂,分两次,可是古人不是这样,古人医嘱服药很多时候精确到具体时辰,比如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就是后世所称“群方之祖”的桂枝汤的服用方法,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还有这样严谨科学的吗?
       五是目前临床诊断治疗标准束缚了中医大夫的思维,临床诊断标准是以西医的诊断标准制定的,虽然也有中医方面的治疗方案标准,但那些描述纯粹是西化了的中医治疗方案,脱离了中医理论所强调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没有任何指导意义,正所谓削足适履,履虽适矣,足已非足!但是如果中医临床医生不按那个标准去写病历、去治疗,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就等于中医医生主动放弃了法律的保护,那么有多少中医医生愿意为了病人而冒此风险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薛立功主任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病例,他初上临床时遇到过一位小时贪凉过度的女士结婚后久不怀孕,月经来时痛苦难当,看遍西医无效,又看过不少中医用药仍旧无效,薛主任当时观其所带处方,辨证精当用药合理而无效,问题出在哪里呢?思考过后薛主任改了其中一味药,把细辛由规范要求的3克改成了30克,结果一剂过后病人症状就大减,后来继续加减服药治疗一个多月,病痛痊愈,半年后告知已经怀孕!然而这种用药法虽符合中医医理但不符合现代规范,那么应该服从医理呢还是规范?
       人得病从来不按教科书,也从来不依据科学标准和统计数据,以中医的角度看,每个人都些许不同,那么在治疗上为什么就一定要按统计数据开展治疗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科学统计数据对于中医只能当作参考,作为对某一种族人群的参考,而放到具体的某位患者身上,其当时的特殊性如发病原因、情绪、身体情况等才是最主要的,这就是中医临床强调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差异的合理性、先进性之所在!任一个有效或无效的病案,从统计学上或许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这个具体的病人,它的意义就是百分之百的!而我们临床医生每天要面对的正是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单个病人,而非统计数据,中医大夫按照中医思维、中医理论进行临床实践之时绝不能被统计数据所困死。再说中医并非没有实验,中医的实验对象就是活着的人,疗效就是数据,所以中医的实验结果要比针对耗子实验得来的数据可靠得多!
       中医的灵魂在于思维,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疗效是第一位的,服务态度再好,文化宣传得再好,没有疗效,有什么用啊?中医提高疗效除了要多读先贤留下的医案,还要多临床,真希望政策除了宣传中医文化外,不要再在临床上给中医设置障碍,以中医本身的能力,中医不需要扶持与监军,中医只需要一视同仁地能在临床发挥中医传统思辨方法,以国人的聪明程度,国医大师怎么可能消亡?

12.中医完全可以治疗急病、传染病、重病
       现代中医从何时基本退出急症诊治,我没有太多资料。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石家庄和北京先后两次爆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当时的西医对此很棘手,于是石家庄的中医使用医圣张仲景的白虎汤治疗,治愈率达到90%以上,继之以蒲辅周先生根据北京当年的气候特点,用白虎汤加一味苍术而取得效如桴鼓之果,周总理称赞蒲辅周是“高明的中医,又懂辩证法”,毛主席提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一举挽救了濒于灭亡的中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本就具有巨大而深邃的理论优势和博大的人体实践优势以及三千年来的医史医案记录,初尝不知茶酒香,弥久方得心脾安,在慢性病和疑难病中尤为突出,在急症方面也是效如桴鼓,如仲师的《伤寒论》,就是一部急诊治疗记录,而历代出名的国医大师全都是治疗急重症的明医。
       九十年代初我在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的针灸科学习时就遇到过一个病人,那也是本院的一位西医内科专家,因偶然的感冒发烧,经过门诊各种消炎药的轮番进攻,高烧一直不退而持续了一周,实在没有办法准备住院全面检查再治疗,住院当日顺便来找贺老看看,贺老问了下情况诊了一下脉,叫那位内科专家俯卧于诊床之上,在他的大椎穴用三棱针挑刺三下,然后针处拔罐十五分钟去罐,再量体温已从39.5度降为37.5度,贺老笑曰:“感冒发热对于中医都不算病!”。自此后那位内科专家体温再没高过,各项检查也都正常。
       现在很多人说中医门诊医生平常看得最多的就是些小病轻病,中医就是慢郎中,这对于即便是三甲医院的中医生也确是经常的事,怎么可能治疗大病呢?可是背后的原因有人想过吗?就以门诊中最常见的感冒发烧为例,以我和很多其他中医大夫的经历来说,如果病人一开始就接受在中医理法下用药,进一步加重而导致肺炎、心肌炎之类的大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就在于中医理论的“驱邪外出”,这也是姜春华教授所提过的“截断”疗法,三天左右二三付中药就能治愈,中医大夫自然也就只能多看些小病轻病了,但这不正是医生的目的吗?难道必须把病“养重、养深、养大”再去治疗才能显示出医生的高明和水平吗?70后以前的人可以想想,在小时候哪有一发烧就请假逃学的?那个时代哪有来个流感全校皆恐的事?原因就在于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传统中医治疗感冒发烧效果又快又好,根本就不算个事!中国古人有副对联“但祈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才是苍生大医,大医精诚不是用来说的、背的,而是用来做的。
       心脏衰竭是许多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山西灵石县中医院院长李可先生创立的破格救心汤,使百余例西医院已发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转危为安,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称赞李可先生为“中医的脊梁。”
       再以痛经为例,这是现在女孩子们的多发病,有时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有的甚至痛不欲生,但是这种病对于西医来说也只有每次打止痛针应付或者用避孕药调经,这种方法连治疗都算不上,而中医中药对于痛经来说效果极佳,辨证准确与根据发病时间来用药,很容易彻底治愈。
       说到中医治疗急重症,凡是没得健忘症或非故意健忘的人,都会记得本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非典事件”,我之所以描述为“事件”,因为当时非典在国际上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个独立的医学问题了,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国家疾病防控的方针和又一次阻断了中医走上人为被改造式毁灭的道路。这一次非典的严重程度,可以去查史料,简单地说是全民皆恐,就是因为纯用西医方法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西医治疗方法还给不少患者带来了终身痛苦的后遗症。然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前后后共收治了73例SARS病人,最后取得了“三无”的成绩——病人无死亡、医护人员无感染、病人无转院,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烧时间为3天,平均住院时间不到9天,中医还是慢郎中吗?这样的治疗结果,不言而喻证明了中医治疗SARS的卓越疗效,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而《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年10期论文《185例SARS死亡病例分析及原因探讨》的结论为:除了年龄和身体因素,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所致继发性感染是SARS患者死亡主要原因。还是那句话,老百姓要的是疗效,是没有后遗症的疗效!现在重提这些,不是为了表功,不是为了怀旧,只是为了百姓不被人为地误导干扰而得到实惠有效地治疗方式。在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的时候,中医药最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针对非典治疗时曾说过,我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只要能坚持中医理论的纯洁性,不被西医某些理论所束缚,那么中医在临床急症方面将大有作为,而不是看着病人受苦。
       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英教授组治疗1127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江西万友生教授组治疗413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10.7%。
       然而虽然中医数次在重大事件中显示出了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的能力,现代在急症的治疗方面参与还是越来越少,一位西医大夫曾经说过:“非吾等不请也,乃尔等不敢也。”难道真是现代中医大夫都没这个胆量、都没有医德、甘愿当慢郎中明哲保身吗?目前的各种法规都是以西医标准来衡量的,如果西医抢救失败还有以西医标准为规范的法律来保护医生,而中医呢?西医抢救失败病人死亡是应该的,中医抢救若是有闪失,法律通常是帮倒忙的,中医院因此被迫西化。古人曾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然而参与不了急症救治的中医始终是半个中医,水平如何提高?而水平提高不了,当那些有高水平的老先们离开后,中医怎么办?仅是美其名曰“治未病”吗?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笑谈曰:“已病都治不了,何谈治未病?”这也就是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吕炳奎先生生前呼吁发展中医一定要建立中医自己的标准的深层次原因。
       中医目前存在二大劣势,困缚住了中医的手脚,一是被人以中医理论语言古朴而非难,固执地用尚不完善的现代医学为标准框住中医,人为地把三千年来中医进行的人体实验研究医案弃之敝履、视而不见,不允许中医第一时间参与治疗。二是中药制剂有待发展,虽然疗效确定,但是毕竟对于某些急救来说,中医就算辨证精当,也无药随时可用,这真的期待现代科技能在中药和中医方剂的复方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新急救剂型出现以备不时之需。

13.中医对于养生保健的理论及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误区
       我前文说过,现代中医有很多不该她背的却被强加在她身上的锅,养生保健就是其中非常大的一口,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很多不正确、盲目地保健行为,甚至是一些属于现代西方医学的商业产品,一旦出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一概统统地一股脑地扣在中医身上,把保健品等同于中医,中医何其冤也!
       中国的确是一个吃货民族,甚至“您吃了吗?”都成了打招呼的问候语,一旦想到养生,第一反应就是该吃什么,然后就是购买保健品不顾一切地吃下肚,甚至不论这些保健品是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品,也不管从哪里听来的说法,都划归到中医身上来。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许多该吃什么的观点,根本就不是传统中医理论,最多是夹杂着部分现代西方营养学的道听途说似的被改造的伪中医理论而已。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思想之源,而在这部不朽的著作当中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和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主要就是论述中医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观的理论之源。中医养生观也是从宏观角度、从天地人一体观出发看待问题的,其实就是“治未病”的最佳方法,以“养心神、顺四时”六字足以概括。中国有句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录入一些《内经》原文,请大家细心品读,自有所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所以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最佳的养生方式不是吃各种补品保健品营养素,而是“不药”!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保持一种恬淡的顺应环境的生活方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如唐朝布袋和尚有《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不是医而为大医者如是。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生序》中特别指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中医更看重的是生存质量,第一法则是心身协调!
       如果要现代人按照《黄帝内经》所讲的养生观去养生,在花花世界物欲横流的时代难度实在太大,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把药物保健品当作首选!运动才是当下最合理的养生保健方法。不过西方人强调大运动量,但是纵观国际上哪位运动员健康长寿了?《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讲:“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所以运动要有度,尤其是对与西方人种不一样的东方人来说,动静合度才是最佳方法。而这个度如何掌握?说到这里又要强调一句,决不能按照坊间的统计学数据和标准进行,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必须要按照个人的体质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并且这个度对每个人来说还是动态变化的,需灵活掌握,如果一定要给个规范,那就以个人运动后全身微微汗出且运动后感到神情气爽不疲乏心烦为度。从中医理论来讲,微微汗出而不烦乱则为阳气外达交通表里,是气血调和的一种状态。而运动方法当然是以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内外兼修的方法最佳,如太极拳、八卦掌等。
       如果即不愿按照“养心神、顺四时”的法则养生,也不愿适量运动怎么办呢?这时才可以考虑适当地用些药物保健品,但是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这些药物和保健品是根据什么理论来的,如果是根据现代西医营养学开发的,请严格按照西医理论服用,切记不可选择那些神神秘秘似是而非的却又打着“中医理论”的保健品,尤其是打着“名贵中草药”、“祖传秘方”旗号的补品,中医养生理论根本就不是以补养为主的,而是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衡协调才是中医养生观的理论基础与精华。
       中医从产生伊始就是对证用药,强调个体的特殊性,法不立则无以为方。养生不等于进补!清代名医程钟龄说:“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在服用中药保健品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的荒唐想法中,最好先找传统中医辨一下你的体质,要不然就自学一些亲民近人并不复杂的中医理论,是为上法,是对自己负责。绝不能听那些“废医存药者”胡言乱语,按照辨证用药的原则,吃一些为自己专门配置的保健药品总比大数据下的普世药品更好一些。但必须要知道,古代养生家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不补,不补之补,方为大补。”

14.结语
       古人曾对病人自谦说:“医为小道,糊口谋生而已。”但是在《国语·晋语》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不简单,因为她深厚的文化内涵,终将会被未来的科学所珍视。时不我待,只有真正开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中医研究,重视并实践三千年来的医案记录,而不是冒名的研究中医,中医才能重现辉煌,否则只会逐渐消亡,变得不中不西,若再被有识的西方医学科学家所参悟,那么现代中医在中国历史上将成为世界级笑柄!
       在文章的最后,我要说一句:在中国现在这种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现实中,从事西医临床的大夫如果你没学过中医理论,你就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吧,你的背后有成千上万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甚千百万只耗子在为你忙碌,没有他们,你永远不会进步;从事中医临床的大夫也不用感到灰心与孤独,在你的背后有三千年来中医先贤们在人体上直接做研究的数据在等你发掘,可能下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就是你!

                                                                                                                                                                己亥春孟仲之交书于禺心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北京中医药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5-14 21:30 , Processed in 0.3243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